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,确切地说,还有5个月20天,农机行业“国二”排放发动机产品将禁止销售。“国三”产品是否准备好了呢?我们调查得知,发动机起火、趴窝、马力不足……一系列问题仍旧不断。
文丨蕉下客
“收割机好着,拖拉机没劲!”电话那头有几分无奈。
一个朋友迅速给我回应,问我拿到今年前五个月的数据没有?我说拿到了,情况不好,大中型拖拉机、小麦机和玉米机都下滑挺厉害。
确实下滑挺厉害,前五个月,大中型拖拉机产销量同比都下滑超过12%,小麦收割机产销量都下滑接近10%,前几年比较亮眼的玉米收,今年产销同比下滑接近50%。用市场一片惨淡来形容,一点也不为过。
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?
一位搞市场分析的朋友说,这很复杂,农机补贴肯定是一个重要原因,毕竟从原来的按百分比补贴调整成了定额补贴,而且定额数量降低,范围缩小,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购机需求。另一个问题,就是排放升级问题,事实上这个影响,要比农机补贴还要严重。
有多严重?
多严重?这样吧,我还有事,反正今天要到南京开会,晚上咱再聊。
在她看来,“国三”实际上是一个行业洗牌的好机会,她也直言不讳,当年制定这项政策的时候,她是主要参与者,她也很认真地说,这是以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。
所以,在执行排放升级的过程中,官方态度很坚决。
直到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,以私人的方式找到环保部陈吉宁,这位学者型富有远见的部长,终于在陈志的详细陈述下,为农机网开一面。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来说,400亿库存有了一个缓刑期。
当时面临的问题,更多集中在库存。关于“国三”发动机是否达标,田间试验匹配如何,似乎关心者就少了很多。甚至一些发动机企业,为了占得先机,多次在多种场合表示,“制造符合要求的‘国三’发动机,没有问题!”
简而言之,就是不划算。这样一份数据,以公开出版物的形式,发表在中国农机行业最权威的杂志、创刊接近60年的《农业机械》上,而且是在排放分步实施之前。
但是,可惜的是,这样一份权威数据,发表在权威刊物上,并未引起权威人士的权威指示。
简单来说,主机企业开始寄希望于排放升级延期,而且延期的事情拿下了,“国二”产品的生命周期得意延长,小批量或者大批量的装配“国二”并非难事,而且也并非坏事,除了部分补贴指标不能确保之外,还是值得赌一把的。
“国二”产品库存刚开始并未减少,反而增加了。
原来,这才是真相。
然而,无论如何,用户的焦点还是集中在“买‘国二’,不买‘国三’上。”
就连经销商也不太敢确定,他们到底是不是能接受“国三”,能不能做好“国三”。毕竟,除了特别专业的发动机维修服务站外,一般的代理商,连专业的维修工具都没有。更何况,“国三”产品到底会出现哪些问题,谁还都不能预料。
至于很多人反应的起火、趴窝、马力不足,特别是马力不足,肯定是普遍反应,几乎是百分之百都提到这个问题,尽管样本量不大;但趴窝和起火,这还需要认真调研。
至于涨价,国内企业的涨价并不多,倒是国外产品,涨价比国内涨价幅度高出好几倍。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,还有待调查。
近期不能错过的故事